您当前位置: 首页科普活动 科技·人文大讲坛最新动态

2021年山城科学院

2021-11-23


【活动主题】

山城科学院——以科学开启绿色低碳之旅

【活动时间及内容】

(一)1124 10:00-11:40

“碳达峰”与“碳中和”这两个2021年的刷屏热词可谓家喻户晓,然而你知道“碳”是指的什么吗?它对人类和环境带来的都是不利影响吗?为什么要提倡“低碳”?如何正确客观地认识“碳”并在“双碳”目标中发挥个人的作用呢?

1.《寻碳溯源——能干的二氧化碳》

谈到二氧化碳,大家或许只想到它是温室气体,对人类生存环境不利,但其实,二氧化碳在我们生活的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价值。

“好坏参半”的二氧化碳是如何被发现的呢?

它有什么样的物化性质?

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呢?

演讲嘉宾:刘松,科学与技术教育硕士、重庆市巴川中学专职科技辅导员

2.《寻碳溯源——二氧化碳之旅》

碳是以什么形式在自然界中存在的?

除了大气,海洋、地球内部也有碳吗?

碳是如何参与地球生态系统的?

人类活动会影响这个过程吗?

演讲嘉宾:吴莉萍,教授级高工、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

(二)1125 10:00-11:40

绿色建筑和生态小区会成为未来城市的常态吗?什么样的力量让“沙漠变绿洲”的想象照进现实?在科技的发展中城市和沙漠正共同演绎着一首首“绿色奏鸣曲”,从“减排”和“固碳”助力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。

1.《与碳同行——建筑师的绿色家园梦》

我们的城市也会生病吗?

绿色建筑就是有绿色植被的建筑?

城市生态健康的五大要素是什么?

我们如何理解和养成绿色的生活方式?

演讲嘉宾:董莉莉,教授、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

2.《与碳同行——力学专家的沙漠之约》

沙漠变的土壤与自然的土壤一模一样吗?

什么是沙漠变良田的科学密码?

“点沙为土”对人类和环境有什么意义?

它如何助力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?

演讲嘉宾:易志坚,教授、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

【活动对象】

青少年、成人

【活动直播】

本次活动通过线上直播间进行直播,

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


【互动活动】

“捕碳”实验


二氧化碳在生活中随处可见,这种气体无色无味,看不见也摸不着,一起尝试做实验,捕捉二氧化碳!

点击观看实验视频

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生管理委员会提供

参与规则

(一)作品征集(11232914:00截止)

参与方式:观看上方“捕碳”实验视频,自行准备实验材料,完成并录制“捕碳”实验全过程。于112914:00前,点击下方链接,上传实验视频作品,审核通过后,可在重庆科技馆十万颗小程序—生产种子—活动专栏,查看自己的作品。

点击提交实验作品

实验作品展示平台:

扫码观看

(二)作品点赞(11233016:00截止)

参与方式:作品在平台展示后,可邀请亲友为自己的作品点赞,每人每天最多可点赞1次。点赞截止时间为113016:00,统计点赞情况选取3个点赞数最多的作品,将获得重庆科技馆精美奖品一份。


【活动福利】

走心留言兑奖

在重庆科技馆公众号推文活动页面(在公众号输入“讲坛”搜索活动页面)写下留言被选中的观众,可获得重庆科技馆定制傅科摆遮阳伞1把(以小编私信为准)。

山城科学院 山城科学院是一所并不长期存在于真实世界的学校,但它每年都会打破次元壁出现在重庆科技馆。学校提供必修课、兴趣班、社团活动三项内容,向所有感兴趣的人类开放,宜全家。

十万颗科学种子收集计划PROJECT IF&WILL(简称“十万颗”)是由重庆科技馆发起的一项科普公益计划,科普内容的学习和传播就是生产和收集科学种子的过程,达到十万颗后将以参与者共同的名义实施一项公益行动。

科技·人文大讲坛 致力于建立重庆科技馆、讲者、合作机构三方良性互动、共同受益的讲坛生态圈,是连接三者的桥梁。讲坛向所有热爱科学、有兴趣传播科学的个人和组织开放,邀请参与者共同从自然科学、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三个不同角度解构同一个科学主题,呈现层次丰富、观点立体的科学内容,创设讨论话题、分享观点的科学氛围,展示视野高阔、富有人文的科学情怀。


科技·人文大讲坛后援会

扫描二维码,发送入群理由

A指引你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





点赞(1)
评论
登录
暂无评论